Code前端首页关于Code前端联系我们

不少刚接触Vue项目的同学,在配置路由时总会犯嘀咕,Vue Router懒加载到底是啥?为啥项目里都推荐用?自己动手咋实现?踩坑点又有哪些?今天咱们用问答的方式,把这些疑惑一个个拆明白

terry 1天前 阅读数 18 #Vue
文章标签 Vue Router 懒加载

Vue Router懒加载到底是啥?

先想个场景:你做了个Vue项目,里面有首页、购物车、个人中心三个页面,要是不用懒加载,打包时会把这三个页面的代码全塞到一个JS文件里,用户打开网站时,得等这个大文件全下载完才能看到内容,哪怕用户只想看首页,也得等购物车、个人中心的代码下载,这就很“笨重”。

路由懒加载是种“按需加载”的思路——只有当用户点击某个路由(比如从首页点进购物车)时,才去下载购物车页面的代码,就像点外卖,先看菜单(首页),点了宫保鸡丁(购物车)再现做,不用一来就把所有菜做好放桌上占地方。

技术上,它靠的是webpack的import()动态导入语法(Vue Router把这个能力封装得更友好),传统的import Home from './views/Home.vue'是静态导入,打包时直接合并;而const Home = () => import('./views/Home.vue')是动态导入,打包时会把Home组件单独拆成一个JS文件(叫chunk),等需要时再加载。

为啥非用路由懒加载不可?

核心就一个字:!但得拆成用户体验和技术层面来讲:

首屏加载速度起飞

用户打开网站,最关心“首页能不能秒开”,要是把所有页面代码打包成一个大文件,首屏得等整个文件下载,网络差时能卡到用户放弃,用懒加载后,首屏只加载首页代码,文件体积小了,下载、解析、渲染都更快,用户还没反应过来,首页就加载完了。

打包体积“瘦身”

没懒加载时,所有组件代码塞一块,打包后的JS文件可能几百KB甚至更大,用了懒加载,每个路由组件单独成块,初始加载的文件体积能砍一半以上,浏览器下载小文件比大文件快得多,尤其是移动端弱网环境下,这点太重要了。

SEO和用户留存双赢

搜索引擎爬取网站时,首屏加载快的页面更容易被收录(毕竟爬虫没耐心等你加载完所有代码),页面打开快,跳出率就低,停留时间长,转化概率也高,比如做企业官网,首页秒开和3秒开,用户流失率能差好几倍。

Vue Router懒加载咋实现?

这部分得结合代码和场景讲,分基础用法、进阶优化、Vue3特性三个角度:

基础:一行代码实现懒加载

不管Vue2还是Vue3,核心语法就这行:

// 路由配置文件(router.js)
const Home = () => import('./views/Home.vue')
const About = () => import('./views/About.vue')

const routes = [ { path: '/', component: Home }, { path: '/about', component: About } ]

原理是webpack的代码分割:打包时,Home和About组件会被分别拆成独立的chunk(比如home.js、about.js),只有访问对应路由时才会请求这些chunk。

进阶:分组打包减少请求

如果有几个关联紧密的小组件(产品介绍”下的三个子页面),每个都单独拆chunk会导致请求太多,这时候可以分组打包,把它们塞到一个chunk里:

// Vue Router提供的分组语法(需Vue Router 4+)
const [ProductIntro, ProductFeature, ProductCase] = Vue.lazyRouteGroup(
  () => import('./views/ProductGroup.vue'), 
  { chunkName: 'product-group' }
)

// 路由配置里正常用这三个组件 routes: [ { path: '/product/intro', component: ProductIntro }, { path: '/product/feature', component: ProductFeature }, { path: '/product/case', component: ProductCase } ]

这样三个组件会被打包到product-group.js里,访问任意一个子页面时,这个chunk只下载一次,减少请求次数。

Vue3专属:Suspense配合加载提示

Vue3的组件能优雅处理“异步组件加载中”的状态,比如用户点进一个懒加载的路由,网络慢时页面会空白,加个“加载中”提示更友好:

<template>
  <Suspense>
    <template #default>
      <RouterView /> <!-- 渲染懒加载的路由组件 -->
    </template>
    <template #fallback>
      <div class="loading">拼命加载中...</div> <!-- 加载时显示 -->
    </template>
  </Suspense>
</template>

当路由组件的import()还在加载时,页面会显示fallback里的内容;加载完成后,自动替换成default里的RouterView。

用懒加载时要避开哪些坑?

看似简单的懒加载,实际项目里稍不注意就踩雷,这几个点要盯紧:

给chunk起“好记”的名字

默认打包后的chunk名字是数字(比如1.js、2.js),调试时根本分不清哪个对应哪个页面,可以用webpack的魔法注释,给chunk起语义化名字:

const Home = () => import(/* webpackChunkName: "home-page" */ './views/Home.vue')

这样打包后,这个chunk就叫home-page.js,调试时看Network面板一眼就懂。

处理慢网络下的用户体验

要是用户在山区信号差的地方,懒加载组件可能加载十几秒,这时候只靠Suspense不够,得自己加超时逻辑:比如3秒没加载完,提示“网络不佳,点击重试”,并提供重试按钮(触发路由重新加载)。

路由守卫里的异步冲突

比如在beforeEnter守卫里做权限判断(异步请求接口查权限),同时路由组件又是懒加载的,这时候要确保守卫的异步操作和组件加载顺序不冲突——比如先等权限接口返回,再加载组件,避免“权限还没判,组件已经开始加载”的逻辑错误。

旧项目的兼容性

如果是Vue2+webpack3的老项目,用import()可能报错,因为webpack3对动态导入支持不好,这时候得装@babel/plugin-syntax-dynamic-import插件,让Babel支持这种语法。

实际项目里效果有多明显?

拿我之前做的一个企业官网项目举例:

项目有首页、产品、案例、关于我们四个页面,总代码量(含UI库)大概800KB。

  • 没开懒加载:打包后生成一个app.js(800KB),首屏加载时间(3G模拟)要4秒,用户还没等加载完就关页面了。
  • 开了懒加载:首页组件+公共代码打包成app.js(200KB),产品、案例、关于我们分别生成product.js(250KB)、case.js(200KB)、about.js(150KB),首屏加载app.js只要1秒,用户一点产品页,才加载product.js,体验丝滑。

看Chrome开发者工具的Network面板更直观:没懒加载时,一开始就有个800KB的大请求;开了懒加载后,初始请求只有200KB,其他请求按需出现。

懒加载和其他优化手段咋配合?

路由懒加载不是孤立的,和这些手段结合能把性能拉满:

搭配keep-alive缓存组件

包裹RouterView,懒加载的组件被缓存后,再次进入不会重新加载,但要注意缓存策略——比如用户长时间没操作,需要刷新数据时,得手动清除缓存,避免展示旧数据。

CDN加速chunk文件

把懒加载生成的chunk文件传到CDN(比如阿里云CDN、七牛云),用户访问时从离自己最近的节点下载,比从自己服务器下载快得多。

代码压缩+Tree Shaking

webpack的terser-webpack-plugin能压缩JS代码,sideEffects配置能实现Tree Shaking(删掉没用到的代码),和懒加载结合,每个chunk的体积能再减30%以上,加载更快。

总结下,Vue Router懒加载是前端性能优化的“必选项”——它用“按需加载”的思路,从首屏速度、打包体积、用户体验三个维度提升项目质量,实现起来门槛不高,但要注意命名、加载状态、兼容性这些细节;和keep-alive、CDN、代码压缩配合,能把性能榨到极致,下次配路由时,别再全量导入啦,试试懒加载,感受下页面“秒开”的快乐~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Code前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Code前端网发表,如需转载,请注明页面地址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热门